司马懿是“耙耳朵”? 看看古人都如何评价司马懿?

司马懿是“耙耳朵”? 看看古人都如何评价司马懿?

那么,在历史上,司马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来看看史学大家们,都是怎样评价司马懿的:

一、儿时一怒砸缸的司马光——偏爱

司马光引用干宝的长篇议论,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时而起。性深阻有若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数术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面,引用他人的评论,通常是擅自截取、篡改,而此处直接照搬,没有断章取义之嫌,可见司马光也是如此看法,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奸雄奇才,常以忠奸定人物的司马光,也难掩几分偏爱。

二、把历史写成小说的鼻祖房玄龄——矛盾

房玄龄的《晋书》中,对司马懿却是持一种矛盾的态度,对司马懿的狼子野心明褒暗贬,又通过歌来赞扬司马懿的文治武功,甚至与唐虞相比:“于赫高祖,德协灵符。应运拨乱,厘整天衢。勋格宇宙,化动八区。肃以典刑,陶以玄珠。神石吐瑞,灵芝自敷。肇基天命,道均唐虞。”

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鄙夷加不屑

在《三国志》这一本几乎最贴近历史上真正的三国时期真相的历史记载,作者陈寿在取材中,把司马懿和周瑜、陆逊进行对比,让人一眼看出其中的高低贵贱,可以从这件事看出,陈寿本人是对司马懿的为人、行事充满了鄙夷和不屑的,认为其夺取江山的手段,是小人诈力而已,非大丈夫所为。

可见,在历史典籍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资治通鉴》《晋书》《三国志》,因为作者的不同,对同一人的描写记述也不同。读史学作品和都其他文学作品具有类似的阅读效应,司马懿文学形象的刻画和描绘,其实是离不开我们这些读史者的参与的。

因为只有地下的“历史”才能算作真正的历史,记载于纸上的“历史”,因为记录者的个人喜好,难以避免会让记载下来的“历史”产生偏差,及至后人在参阅此典籍时,了解到的历史与真正的历史大相径庭。

言归正传,司马懿此人如何,真正是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历史的魅力莫过于此,成王败寇、风花雪月,只有所好,没有唯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女足世界杯真的比男足比赛更刺激吗?
希腊国家足球队
装机顶盒看电视要收费吗-装机顶盒看电视要收费吗安全吗
世界杯丨2022卡塔尔世界杯32强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