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鉴湖水利分布图
明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在古鉴湖玉山斗门以北,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汇合处的三江口建成三江闸,闸位于马鞍山东麓的彩凤山与龙背山峡口,闸全长103.15米,28孔,净孔宽62.74米,排涝流量达到280立方米/秒。孔名系应天上星宿,故又称应宿闸。三江闸建成,山会海塘全线连接,钱清江由此纳入山会平原成为内河,形成了绍萧平原统一的三江水系。三江闸建成400多年来,一为萧绍平原消除了数千年来潮汐上溯平原带来的无穷灾害;二是基本解决了长期受涝的萧绍平原的排涝问题;三是调蓄河湖水量,保障工农业及人民用水。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新三江闸建成前,三江闸一直是萧绍平原排涝拒咸、蓄淡灌溉的水利枢纽工程,对绍兴的社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是中国著名的古水利工程之一。
民国时期的三江闸(应宿闸)
为提高绍兴平原排涝能力,建成位于孙端镇镇北曹娥江畔的马山闸。1963年2月9日开工,8月底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闸总6孔,每孔净宽8米,加上闸墩,全闸总宽59.46米。闸设计泄流量320立方米/秒。建成后与三江闸协同排涝,是萧绍平原东部的主要排涝水闸之一。
自明三江闸建成后,随着钱塘江江道主槽从紧掠山会平原北缘的南大门北移并稳定于海宁沿岸的北大门,萧山、山阴、会稽后海塘外的南大门逐渐淤积,形成广袤的南沙半岛及三江口外的乾、坤两块沙地,严重的淤涨逼使山会平原东缘的曹娥江入海口不断向西北延伸,最后发展到纳入三江闸原有入海口,使三江闸泄水由直接入海变为入曹娥江后再入海,当钱塘江涌潮挟泥沙沿闸港涌至闸下,泥沙沉积造成闸港淤塞。虽多次浚港,但屡浚屡淤,难以与自然变迁抗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江闸出口江道淤积之患。三江闸的排涝功能逐渐消退,危及绍兴平原排涝。1972年,绍兴县围涂封堵了三江闸出口江道。1977年10月,绍兴县在三江闸下游2.5公里处建新三江闸,闸共15孔,单孔净宽6米,总净孔宽90米。闸东西总长158米,西侧岸墙内附设冲沙泵站,有轴流泵2台,以冲刷闸外淤沙。闸设计最大过闸流量1420立方米/秒。
绍兴新三江闸
随着治江围涂建设,20世纪90年代,沿曹娥江左岸新建了东江、迎阳、红旗3座中型水闸,最大过闸流量共计406.66立方米/秒。
绍兴平原设计排涝标准20年一遇(三日雨量265.5毫米),主要排涝工程是新三江闸、马山闸,其设计日平均排涝流量分别为528立方米/秒和250立方米/秒,其他滨海闸、红旗闸、东江闸、迎阳闸、棟树下闸等中小型水闸的设计日平均排涝流量为539.5立方米/秒。由于铁路、公路桥涵阻水和新三江等闸的河道配套工程尚未完成,实际排涝能力仅为设计的65%左右。
20世纪60年代末,绍兴、上虞开始向北围垦海,至90年代末,围涂至省可围涂治导线,曹娥江从三江闸延长15公里,致曹娥江出口边窄,进一步影响了三江闸出水的畅通。20世纪70年代初期,虽以新三江闸为主的一批排涝水闸相继建成,但闸下淤积逐渐向出口江道淤积演变,排涝仍显受阻。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相继出现数起因闸前江道淤积而无法排涝的危急情况。由鉴于此,在曹娥江出口处建造大闸,是绍兴水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
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位于钱塘江下游右岸主要支流曹娥江河口,距绍兴市区30公里。大闸枢纽工程是中国第一河口大闸,为大(1)型水闸,工程等级为Ⅰ等。主要以防潮(洪)、排涝为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是浙东引水工程主体工程之一。曹娥江大闸的建成,提高曹娥江两岸防潮(洪)和排涝能力,阻挡钱塘江河口风暴潮内侵,使曹娥江河口段变为内河,闸上河道防潮(洪)标准从50年一遇至10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萧绍平原的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闸上游形成河道型水库,多年平均可增加年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萧绍平原和姚江平原连成一体,为浙东引水的正式实施和上游钦寸水库的建设创造条件。同时,新三江闸、马山、红旗、楝树下、迎阳、东江等闸成为曹娥江内河节制闸,曹娥江两岸排涝闸排入曹娥江,由曹娥江大闸统一调度排入钱塘江。闸设计泄洪流量为1103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为12850立方米/秒。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于2005年12月30日开工,2011年5月竣工。
浙东引水体总布置图(由绍兴市曹娥江大闸提供)
2016年,绍兴县在滨海工业区北部的钱塘江边建成滨海闸,东面是西片围涂,南边为绍兴县海涂九七丘,西边与杭州萧山区相邻。址距新三江闸约20公里,距曹娥江大闸 5.5公里。闸设计规模为3孔,每孔净宽8米,总净宽24米,挡潮标准为百年一遇,最大排涝流量为299立方米/秒。工程为挡潮、排涝、配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枢纽工程。是绍兴平原与曹娥江大闸可同时向北直接快速排入钱塘江的排涝出口闸。
滨海闸
2018年1月越城区开始在马山海塘边新建3座强排闸站。总排涝规模300立方米/秒。2020年1月在袍江马海中心河与七〇丘环塘河交汇处建成马海强排闸站,由40立方米/秒的排涝泵站和2孔×10米的排涝闸组成。2020年7月开工,至今工程仍在建设中马山强排泵站工程布置于马山大河与曹娥江交汇口右岸,与现状马山闸并排布置。排涝规模200立方米/秒。袍江片东入曹娥江排涝工程(二期)(长水江闸站)己完成设计,设计排涝规模60立方米/秒。遇超标准洪水时起动强排工程向曹娥江排水。
经过历代绍兴人民对自然改造建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绍兴平原进行了“上蓄、中疏、下泄”的治水方略,曹娥江大闸建成,实现了浙东水利一体化,钱塘江、曹娥江边的水闸与曹娥江大闸联合调度,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绍兴平原的排(涝)、蓄(水)、航(运)功能,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杨伊帆 戴秀丽
审核:壹之
总期:709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